全面通关后香港吸引更多资金流,渣打李峰谈跨境理财新机遇
随着疫情后香港通关、商务往来不断正常化,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访港内地旅客的开户需求明显攀升,跨境理财的需求不断升温。同时,随着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企业家的财富管理需求亦成为了外资银行的新增长点。渣打中国副行长兼个人、私人及中小企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李峰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采访时表示,“国际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早年外资行是帮助海外企业、个人“走进来”,如今已开始加码部署双向流动,自然也包括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及个人“走出去”。随着香港全面通关,即使是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独特的魅力仍在吸引更多资金流。资金、人员入港,跨境理财升温数据显示,3月18日,内地访港游客达102458人次,是全面通关以来内地访港游客首次突破单日10万人次。渣打香港方面对记者表示,受惠于通关及市面复常,跨境内地客预约数量急增,投资及保险产品销售亦见明显反弹。为应付需求,计划今年于金钟多开一间财富管理中心,并会继续招聘前线人手,吸纳经验丰富及熟悉大湾区的客户经理,扩充在香港的大湾区专队人数一倍。此外,据了解,渣打中国目前更可为合资格客户提供境外开户签字见证服务,即协助递交境外开户材料,无需亲自前往便可开立境外银行账户。相关研究显示,在全面通关后短期内访港的内地旅客中,有六成表示来港目的是处理个人财务,仅次于休闲旅游,可见不少内地人仍将香港视为重要的理财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对跨境投资持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达98%的内地居民表示,有意在港开立户头或持有投资产品。跨境理财通(下称“理财通”)的需求也开始回暖。理财通开通于疫情之时,起步较慢,不过李峰对记者表示,中国有限的“资本可兑换”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而理财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跨境投资通道,对银行现有财富管理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数据显示,2月渣打客户的理财通“南向通”汇划金额按月增加超过四成,可见大湾区居民对跨境理财的需求,尤其是在境内外利差开始倒挂的背景下,居民希望通过理财通令他们的资产配置更多元化。产品匹配性和服务便捷性是关键对于外资行而言,财富管理需求是其在华业务的巨大商机,在全面通关后重要性越发凸显。另一项市场调研显示,2021年,“保证财富安全”与“创造更多财富”成为最重要的两个财富目标,“境内外一体化资产配置”成为高净值人群关注的新增财富目标,占比达12%,位居第三。李峰对记者表示,如何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尤为关键。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长期致力于覆盖完整的零售客户群体,包括为大众、富裕、高净值客群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尽管2022年面临外部逆风,但银行的中国优先私人理财客户数按年增长26%,且财富配置的渗透率也逆势上升。此外,作为银行零售生态的重要高地,高净值客群的个性诉求更加突出、财富结构更加多元、家业传承与综合金融需求更加深入。“对于外资行而言,非常关键的是要加速业务流程的改造,实现精简化和数字化。让客户体验到服务更为便捷,方为长远之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消化互联互通下如此广阔的市场机会。”他称。企业跨境经营活动增加,带来对公与零售机会随着全面通关,企业跨境经营活动增加。同时,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国际市场,这给予外资行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触及“走出去”的个人客群。在李峰看来,典型场景包括,中资企业外派员工到境外工作,外资行可予以相应的个人金融服务支持,例如,将境外的人民币工资收入汇回国内,并用于家庭的日常开销、储蓄增值、财富管理;将境外的外币工资通过结售汇汇回国内,或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开设个人账户。除了中国香港,东盟国家和中东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李峰表示:“疫情过后可能会加速,而相关中资企业的的高管和中层都会过去,这也为外资行带来对公和零售业务的机会,例如加强与境外私人银行联动,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全面的国际化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财富传承等目标。”在他看来,全球市场目前处于不确定性下,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中东。例如,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中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迪拜已经发展得相当现代化,其石油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到1%,营商便利程度在中东北非地区排名第一。 从人员结构上看,迪拜80%的人口都是外来人口。麦肯锡的报告显示,迪拜已经成为全球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相比纽约、巴黎、上海等城市也丝毫不逊色。从贸易往来的角度看,迪拜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中国。特别是疫情发生之后,迪拜推出了“黄金签证”等更多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政策,放松了外国人独资办公司的政策限制。各界预计,中国企业的境外经营活跃度会进一步提升,这也和企业自身不断强化的实力有关。比如,以小家电为例,近两年1000元以下的扫地机器人销售量大幅下滑,但3000元以上的品类均价提升了20%~30%且销售量飙升,扫地机器人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热门品类。石头科技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达15%,科沃斯在全球的市占率为17%,可见中国品牌从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再是低价,而是以品牌力、品质取胜。再如,在新能源领域,全球70%~90%的上游部件生产在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仍将如此。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节能型小型汽车在经济滞胀和能源危机的情况下起飞,如今中国的制造商也可能迎来相似机遇,这将给金融服务机构带来更多商机。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